除了技术创新,ATFX还注重客户服务的个性化与本地化。通过提供本地化支持和语言功能,ATFX满足了不同地区客户的独特需求。此外,ATFX还重视个性化服务,提供本地化支持和语言功能,以及针对不同水平交易者的账户类型选择,还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,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。
《广东新语》卷十八载:“广中(珠江三角洲)龙船,惟东莞最盛。自五月朔至晦(从初一到三十),乡乡有之。”农历四月初八,万江便进入“龙舟时间”,直到五月底,时间长达一个多月,故称“龙舟月”。龙舟月的民俗活动内容丰富,包括起龙、赛龙舟、龙舟趁景、吃龙船饭等。
来万江看龙舟趁景
又怎能少得了舌尖上的寻“龙”之旅?
万江龙舟月的应节美食有
龙船饭、龙船饼、龙舟宴、粽子……
如果没有三个胃
不建议在万江过端午!!!
01端午开饭,看着都馋有人说,看过龙舟,吃过龙船饭,才算过端午。此话不假,如果在万江看龙舟,那必须吃上一碗粒粒饱满香软的龙船饭。
每年农历四月、五月,不少街坊来新福苑就餐,会自觉点上一份龙船饭作主食。在端午节期间,新福苑的厨房总是忙着为万江很多社区大批量制作龙船饭,尤其是农历五月初一、初四和十四,都是订购量最多的日子。
“龙船饭看似简单,但其背后的制作过程颇费功夫。龙船饭需要准备火腿、虾米、瘦肉等配菜,辅以冬菇、鸡蛋丝、豆角等小菜,再用白糖、蚝油、酱油、盐等进行调味,口感咸香适口,营养丰富,好吃又管饱。”新福苑行政总厨欧日庆对于制作龙船饭的美味秘诀,信手拈来。
龙船饭的特色为饭菜合一,即把菜烹饪完备,拌进饭中。其中,炒制配料是关键,先把鱿鱼和虾米焯水,再在锅中倒入生油,待油锅烧开了,把鱿鱼和虾米一起放进锅里炒制,这个工序叫“拉油”,目的是让配料更香,冬菇、胡萝卜丁也需要经过这一道工序。最后,把炒好的配料、佐料一起混合炒均匀,再放到蒸熟的米饭里,放入葱花和鸡蛋丝一起拌匀,一碗香喷喷的龙船饭就出炉了。
据了解,龙船饭是东莞水乡片的常见美食,其来源是赛龙舟。相传,赛龙舟的划手要在舟上吃饭,但由于船体前行会晃动,不方便夹菜,所以就把菜和饭混到一起,就成了现在的龙船饭。后来,龙船饭慢慢演变成一道民俗美食。
每年端午期间,万江凡招标、设景的社区,都会统一煮龙船饭,当日,不管是不是村中人,来者欢迎,所有人免费享用龙船饭。不管认识不认识,坐下便吃,一顿热热闹闹的龙船饭吃下来,大家也就成了朋友。村民还会打包龙船饭带回家给老人小孩吃,希望小孩吃过后身体健康、快快长大,将来为家乡出力。
02睇龙船,食个饼除了龙船饭,龙舟饼也是万江龙舟文化当中一道独特的美食。每年农历四月开始,东莞市好福食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好福食品”)的生产线,不时飘出阵阵蛋奶香。
走进好福食品,只见四五名员工有的打蛋液,有的手工搓饼,有的烘焙,非常忙碌。冷却区摆满新鲜出炉的龙舟饼。龙舟饼又名松沙酥或“嫁女饼”,是东莞传统的手制饼之一,寓意为富贵团圆、幸福连年。每年水乡各地的游龙趁景活动都以龙舟饼作为犒船的主要物品,而每条龙舟都会在游龙过程中向沿河两岸街坊派发龙舟饼,人们争先恐后,为抢先夺得一块龙舟饼而欢天喜地。
“龙舟饼的配料很简单,主要选取猪油、鸡蛋、大豆油、水、低筋小麦粉等材料,采取人工制作和烘焙两个程序制成,入口爽脆松化,老少咸宜。”好福食品负责人何文俊表示,制作龙船饼最讲究白糖研磨的程度,白糖粗细会影响饼的成型、发酵,这一步骤会交给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完成。
好福食品从2012年开始制作龙船饼,至今已有12年时间,销售范围主要在东莞,龙舟季预计销量达1万箱,约30万包。
据了解,龙舟饼的由来也与龙舟竞渡有着深刻的联系。珠三角地区河涌密布,坐船出行时间长,人们需要携带一些方便随时充饥的食物,而龙船饼因其方便携带、干燥等特点自然成为首选。划手们在出行时都会携带一些龙船饼在身上,以供充饥。此外,民间流传,小孩子吃过划手派发的龙舟饼,也会像他们一样健壮、健康,因此,龙舟饼在端午佳节扮演着重要角色,也是探亲访友的佳品。
03浓情端午,“粽”情飘香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性食物,以其软糯的口感和清香的味道而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。从农历三月开始,水蛇涌一带的家庭作坊就忙碌起来,持续到端午来临前,每天都有成千的粽子从这里送达食客手中。
在水蛇涌众多粽子作坊中,有一家专门制作“迷你粽”的小店,最小的粽子直径仅2.0厘米。燕姐是这一带包粽子的能手,只见她拿起粽叶,一双巧手上下翻飞,动作一气呵成。
▲将两片粽叶折成漏斗形
▲依次放入馅料
▲裹出想要的形状
▲捆绑
“首先将两片粽叶折成漏斗形,依次放入一小撮米、煮熟的绿豆、蛋黄、裹了调味的肥肉,再盖上一点米,然后把粽叶折过来裹紧,缠上线。”燕姐介绍,别看“迷你粽”个头小,但馅料丰富一样不缺,可谓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”。
与大多数东莞本地妇女一样,燕姐不善言辞却身怀“绝技”。她说,迷你粽与普通的粽子相比,尺寸缩小,工序更为琐碎,裹一条粽子需耗时30-40秒,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,最多裹200条,更考验耐心、细心。
“我们小时候就是吃这个长大的,就是儿时的味道。”燕姐是万江上甲人,小时候一过端午,很多亲戚都找她母亲帮忙包粽子,耳濡目染,她自己也跟着母亲学会了这门手艺。嫁为人妇后,她裹粽子的手艺日渐娴熟,还在家接起了“迷你粽”订单,她这一做就是十年。
燕姐用线切开“迷你粽”时,可见卖相极佳,馅料丰富,吃起来香软可口。在燕姐看来,粽子不能用机器生产,需要纯手工制作。一个小小的粽子,裹的不仅仅是馅料,还裹进了万江人的乡愁和饮食文化,在端午节吃一口粽子,让口腹欢愉,也是一种生活的小美好。
端午临近
在热气腾腾中
在浓浓乡情中
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乡情与温情
还在等什么?
快来万江感受龙舟美食的大快朵颐
开启这一场舌尖上的寻“龙”之旅吧
来源:万江街道宣教文体旅办&万江餐饮行业协会
发布于:广东省